風格2: 摩登先生與淑女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輕男女的服裝風格漸漸歐化了,有人稱他們為摩登女孩(モダンガール/Modern Girl)、摩登男孩(モダンボーイ/Modern boy),簡稱Moga跟Mobo,但這種歐化的風格是慢慢演進的,所以無論男女偶爾穿著傳統和服,但也會偶爾穿完全西式的衣服,以下這張圖是做了最完美的說明。
來源:考現学入門 / 今和次郎著 ; 藤森照信編 東京 : 筑摩書房, 1987.1【GD1-313】
女性的部分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網誌:妄想以Flapper Girl的造型,穿越咆哮的二零, (共有上、下兩篇)。
因為還在進化到歐式的過程,當時的仕紳會穿著和服居多,但是出門與男學生一樣會帶著帽子和披著披肩,但兩者的樣式都有些不一樣。帽子是硬殼圓頂的山高帽 (やまたかぼう),其實就是從英國傳來的Bowler Hat (美式叫做Derby Hat),比起絲質的高禮帽,一樣都可以在正式場合穿著,但相較好清洗、價格也親民,所以比較普及。而披風的款式也不盡相同,這裡是上面另外有個小披風的叫做二重回し(にじゅうまわし),其實會穿這種披風比較知名的人物是名偵探福爾摩斯,二重回し因為上半身是半分離式的,比整件式的披風更好活動。
來源:Pinterest,現代的穿法會在配件的部分有一些摩登的細節,如手拿包、水玉圖案的領子以及現在已是人腳一雙的小白鞋。
其實男士要達成大正時代的和式風格,可以從3個元素著手,和服外套、燈籠褲/寬褲。
來源:Pinterest
來源:Pinterest
來源:Pinterest
來源:Pinterest
依前面的圖片做為靈感所萃取出來的元素,我在這邊幫我的男模搭配了兩套服裝,一樣以我的男模本身的白襯衫為打底,下面那套是草編紳士帽+黑色和服外套(form EWF Vintage)+黛青色的燈籠褲+小白鞋,這套比較穩重素雅,如果要有些與眾不同,可以在脖子上系個保羅領帶 (bolo tie),當時我手中並沒有非常適合的bolo tie,所以我發揮“不存在就自己創造”的PPAP穿搭術,搭配完,男性的學員都覺得不僅出色且蠻簡單實用的,後來有上課的男學員買了bolo tie並且舞會當天戴上,他告訴我這個bolo tie讓其他人看到他的眼光都不太一樣,小小的配件能讓他的自信升級,說真的這就是老師的小確信。
而另外這套換了紫色和服外套(from EWF Vintage)+黑色扎染的燈籠褲,男模換完衣服我頓時感受到服裝經過搭配後的魅力,高貴的靛紫色與獨特扎染的圖案立馬提升整體的時髦度,是我個人的大愛!
而我的女模很快領略我的搭配邏輯,在我們試裝後回家馬上用自己的衣服搭配出一個女版的大正Mobo,灰色鴨舌帽+白色立領襯衫+小碎花和服外套+灰色寬褲+花花忍者鞋,整體輪廓雖然中性,但有許多小細節增添不少小女人的特質,如和服上的小碎花圖案、褲腳的蕾絲、與忍者靴上繽紛的小花,是一個青出於藍勝於藍的佳作。
其實寬褲容易吃腿是一般男孩擔心的問題,但我們來看時尚界的小巨人Nick Wooster來為我們示範如何達成大正流穿搭術。
來源:Pinterest,身高只有168但卻可以堪稱男性時尚指標的Nick Wooster非常清楚長版的衣服不會適合他,於是在和服外套與寬褲的選擇,都盡量露出一截皮膚,這樣的比例才會拉長。
而男士的西式服裝,其實在當時幾乎已經奠下基礎,除了領結和吊帶比較看場合穿戴,和現在所差無幾,有機會我再另外寫一篇網誌,但在這裡我先介紹一個1920年代限定的男士及膝燈籠褲及寬褲,背後的故事相當有趣。那個時代英國上流階層的男士時興玩高爾夫,為了保有紳士的優雅但又要活動方便,他們會穿襯衫+領帶+V領格紋針織衫+及膝燈籠褲 (knickers),但有些年輕還在就學的男學生會穿到校園裡上課,可是民風非常保守的牛津大學覺得這樣簡直是奇裝異服,穿到學校是成何體統 (有點像我們穿自己做的制服會被教官禁止一樣),於是學生為了躲過學校的稽察紛紛在及膝燈籠褲外面再套上一件非常寬大的直筒褲子,後來這樣的流行從牛津校園蔓延出去,這寬褲因此得名Oxford Bags。中文直翻牛津袋子,英文在形容鬆垮的時候也會用“baggy”這個字。
穿Oxford Bags是不需要繫腰帶的,但一定要繫吊帶,有種玩世不恭的紈絝子弟的感覺
來源:Pinterest,在20年代的後期,褲子越來越寬,甚至寬到像褲裙,走起來還會飄,非常不羈的dandy look。
風格3: 時髦咖啡廳女給
一直提到“和洋折衷“的大正時代是張開雙臂盡情擁抱外來文化的,其中喫茶店和咖啡廳就非常盛行,這兩者的差異到底是什麼?喫茶店(きっさてん)就真的是純吃茶,但咖啡廳(カフェ)就不一定囉,咖啡廳其實就像歐洲當時的沙龍,商人在那裡聊生意,文人則在那裡高談闊論理想,並且有穿著和服與白色圍裙的女給(じょきゅう) 也就是女服務生隨伺在側倒酒聊天,裡面的燈光昏暗、氣氛佳,女給私下被帶出場或是與來店的客人墜入情網時有所聞。
來源:樂天市場,其實當時女給這個職業是提供處在比較社會基層的女性一些工作機會。後來的女僕咖啡廳應該也是從當時獲得靈感,只是現在把它給萌化了。
台劇“紫色大稻埕“裡如月與錦玉工作的地方是喫茶店,觀眾應該對女服務生穿的藍底洋裝配上蕾絲的小帽子與半圍裙印象很深刻,但覺得跟大正時代的女給怎麼不太一樣,相較是比較摩登時髦的,因為他們是以留日期間畫家林之助1939年的膠彩畫《小閒》作為藍本,不知是因為參考的年代還是工作的地方不是咖啡廳而有些不同。
來源:GreatDaily
而當時仍被日據的台灣服裝風格除了被日本影響還更多元,男性的著裝有日式、西式還多了中式的長袍馬褂,而女性有和服、西服、還有旗袍及民國初年的女學生服,但都多了蕾絲的點綴來完成浪漫的氛圍。大家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穿著花樣旗袍走進花漾年華。
來源:風傳媒
我自己舞會當天的着裝,是用一個黑色的包裹式洋裝打底,因為是參加舞會需要一點bling bling的元素,於是把我珍藏多年的亮片裝拿出來穿在裡面會比較像和服的層次,但一定要注意穿著和服的禮儀,也就是左襟在上右襟在下的穿法,這裡有很詳細的說明。腰間我用一條正方形、紅黑相間的絲巾折成寬版的腰帶,再用一個幾何圖形的細長領巾在中間打個節作為帶留 (即和服佩帶在腰間的小飾品)。和洋折衷的“和”完成後,便一個一個將“洋“的部分疊加上去。西式的淑女帽、紅色的絲質手套、最後幾何圖形的網襪除了跟帶留呼應之外,再增加一點小小的drama。可是啊,我越看越發覺得,我怎麼有點像西班牙的鬥牛士啊?
來源:Pinterest,我的舞會打扮像鬥牛士的穿著也是一整個始料未及!
大正時期雖然是日本目前年號最短的一個時代,但因為社會風氣民主、開放、自由而成了近代日本史的一個烏托邦時代。服裝的美學也因為和洋兼備,在日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堆疊了西式的細節而呈現有趣多元的浪漫情懷。這輩子我以為我只會有機會講解西洋服裝史,但這次非常感謝 Swing Taiwan能給我這個機會瞭解日本時尚史,雖然講座的主題非常特定,但我覺得對講師跟學員都是一次很特別的經驗,上課的目的是要讓大家知道大正時代的歷史及如何能用手邊既有的單品輕鬆達成主題,不只是為舞會省治裝費,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上運用,享受穿搭的樂趣。
留言列表